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在提交的一份议案中指出,当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他建议,要加快建设多样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全力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立法和监管等,从而助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各地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农村数字普惠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在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满足农村信贷需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据张天任的观察,当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第一个问题是,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一是目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前期投入高、后期风险大、农民接受慢的特点。二是区域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如未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或信息平台,不能与公积金、税务、财政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银行机构无法采集数据信息独立作出信贷审批决策。三是综合性大数据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企业对农村用户的信誉和可靠性无法作出完全评估。
第二问题是,农民知识水平与信息化高新技术之间的矛盾。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提高了金融的普惠性,但在农村地区,由于“数字鸿沟”“知识鸿沟”的存在,仍有不少农民难以掌握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或者并不拥有支撑数字化的工具。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还存在的一个矛盾是,数字化风险防控能力不足与监管压力较大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机构以支农、支小、支微为主要业务,服务对象有着天然的弱质性,其风险水平相对较高,客观上形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抑制。
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更好地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张天任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加快建设多样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议有关部门要强化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农村光纤、5G 网络覆盖面和信号强度,消除覆盖盲点,缩小因硬件建设不足造成的约束。建议银行机构要加快对现有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中功能落后的智能金融设备进行替换或功能升级,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并培育农民的数字金融使用习惯。”张天任还建议,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整合各有关部门间的信用信息资源,多级联动,构建更加完整的农村信用主体网络信用足迹,突破困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信用信息资源来源不足的障碍。
全力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做好“线上+线下”业务,研发适当有效的数字金融产品,主动服务农村地区的“长尾客户”。引导银行机构创新农村产权抵押类、林权抵押类、活体抵押类等一系列信贷产品。张天任举例,长兴县探索推出“标准地”抵押贷款,以农业“标准地”使用权、生产设施产权作抵押,拓宽农户融资渠道;完善生物活体抵押贷款产品,依托“政府名单管理+保险购买+银行贷款”三方联合机制,为从事牛、羊、猪等养殖的家庭农户提供单笔金额不超过300万元的贷款,助养殖户摆脱“抵押难”困境。
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立法、行业标准的政策制定等。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共同防范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交叉产生的金融风险。同时,强化金融供给主体创新业务的风险意识和保险稳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