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南岭之南。作为经济总量占全国1/8、有着“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称号的广东,不仅仅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也毫不逊色。
近年来,广东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列入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硬任务,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之地。
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已经实现“后队变前队”,全面完成基础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完善,产业发展进步明显,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村容村貌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暖风吹进每一位村民心中。
挖掘村域资源,走生态发展路
狮峰之上草木青/一镜平湖水清清/点点白鹭啊照影起/啊/天地悠悠自由行/风轻轻/水粼粼/啊/百花放/谋振兴……
这是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狮峰村的村歌。
正如村歌所唱,蓝天碧水,鸟语花香,错落有致的庭院、门前玩耍的孩童、倚门闲坐的老人……12月初,记者走进狮峰村,所见景色和歌词中描绘的景象一模一样。
狮峰村总面积3.6平方公里,下辖三个自然村,总人口2582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狮峰村在总结落实生态扶贫实践经验、“两山”理念的基础上,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成为脱贫攻坚资产,探索了一条生态扶贫之路。
56岁的狮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统伟原是省级渔业养殖龙头企业的老总。2014年,李统伟当选村主任,开始想办法改变村容村貌。
说干就干。几年时间,狮峰村旧貌换新颜。
“这里原来是废弃鱼塘,经过倾心打造,现在每年夏天,这里的百亩荷花都成为网红打卡地,有效带动了群众和村集体收入增加。”走到白鹭湖旁,李统伟说。
狮峰村治理后的白鹭湖。资料图
每年6月,荷花竞相开放的时节,村里都会举办文化旅游节。此外,通过这一契机,村里还将村内废旧老宅改为具有古风特色的民宿,建设餐饮服务中心和栈道,提供采摘链子项目等。
2019年,狮峰村接纳游客3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也从李统伟刚来时的3.6万元变成了今年38万元。
“美丽、富饶、宜居、宜游。”这是李统伟给狮峰村发展的定位。
狮峰村的生态发展在广东省并非个例。这些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记者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广东省今年来加大专项资金保障投入,帮助省定贫困村的生态发展。省级财政10年计划投入1600亿元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今年的投入金额为156.15亿元。
利用文化历史资源,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相生共兴。只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提升旅游品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是广东省定贫困村脱贫致富发展的重要举措。
仙坑村位于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北部,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年历史。具有客家特色的八角楼、四角楼古建筑和客家文化遗产保存完好,被列为中国第五批传统古村落名录。
2016年,仙坑村还是一个村集体收入只有三万元的小村庄。这个收入在广东省来看,是比较落后的。然而到了2019年底,仙坑村的村集体收入就已经达到4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97元,高于同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
在康禾镇副镇长肖龙看来,仙坑村的蜕变得益于找准了发展定位,深挖古村落和客家文化,修缮古建筑,集中社会力量,助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仙坑村依托独有的古村落文化和秀美的山川自然风景,以珠三角中小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为契机,秉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研学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钱从哪里来?记者了解到,随着仙坑村旅游产业的日益完善,仙坑村凭借“万企帮万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帮扶单位政策的纵深推进等资金支持,仙坑村研学基地总投入超过6000万元。
在村里的一家民宿,记者见到了今年65岁的叶运钦。叶运钦的儿子前几年因病去世,家中丧失了劳动力,此前只靠叶运钦打零工来维持自己和年近九旬的老母亲的生活。
2019年,仙坑村成功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也是在这一年,叶运钦加入仙坑村研学产业扶贫项目。在交谈中,记者得知,研学旅游按照中小学生选择的研学内容收费。主要包括干一些基本农活、体验农家饭、认识农作物、了解客家文化及其建筑等。
今年11月,叶运钦共接待14批次共计280位学生,净收入近5000元。
“看!12月18日,还有一批400多人的学生团要来研学呢!我们正忙着准备接待呢!”康禾镇副镇长肖龙给记者展示微信聊天记录时说道,“去年全年仙坑村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其中学生研学活动创造的乡村旅游经济效益近80万元。”
目前,仙坑村已有21户参加研学产业扶贫项目,其中贫困户5户。仙坑村可行性规划年游客接待能力为15万人。主要接纳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大中小学生和普通游客。
据介绍,随着广东省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打造和治理,目前393个行政村的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高标准完成基础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部完善。广东省也因此有34个乡村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传承革命精神 “红绿配”助力特色村落建设
揭阳市揭西县南山镇火炬村,只听村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和“红色”有关。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里是潮汕人民抗征队的驻地。
火炬村,始建于清朝,因山脉地形如双龙会水,而曾取名为龙跃坑。1947年6月7日,潮汕地委在这里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确定了以武装斗争方式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政策。1955年,改名为“火炬村”。
2019年,火炬村被认定为揭阳市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基地。2020年,火炬村先后被评为“揭阳十大美丽乡村”“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火炬村一角。朱一鸣 摄
走进火炬村,映入眼帘是在村庄房屋、围墙上的红色主题墙绘、矗立的火炬、贯穿村落的涓涓溪流和秀美的自然风景。眼前所见,仿若把人们带进了一段历史中去。
“2015年,火炬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2016年被评为省定贫困村。”揭阳市直属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驻火炬村党建指导员何刚直言他来到火炬村前的情况。
2017年12月,火炬村被广东省委组织部列入“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环境整治行动拉开帷幕。
几年来,火炬村坚持“绿色”、“红色”融合发展理念,按照尊重历史的原则进行革命旧址修复,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完成了司令部、后勤部、兵工厂、军政法庭、弹药库、后方医院、北山楼等革命旧址修复工作。
与此同时,火炬村围绕建设多彩田园观光区,以“幸福时光田园”为主题的”绿色旅游“,谋划发展项目,已成功引进了揭西县鸿霖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供港蔬菜基地项目,计划建设面积300亩,现已完成首期土地流转90亩和蔬菜种植。
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12.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明显提高。为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火炬村通过支部引导、党员带头的方式,调动外出乡贤支援家乡建设的积极性。据何刚介绍,村里引进揭西县鸿霖蔬菜种植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农户参与蔬菜种植,带动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火炬村一角。王壹 摄
“红绿配”的发展方式,为火炬村注入了发展的活力。
截至记者发稿,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人均收入从3年前的4000元以下提高到现在的17000元以上,省定贫困村457141名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广东省将在珠三角核心区、美丽乡村“一十百千”示范创建区域、沿重要交通线等地率先打造一批风貌突出的各类样板示范村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引领带动全省乡村风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