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派记者 梁怿韬
广州的天气,说不准啥时就暴晒暴雨。为让市民方便出行,广州老城区有骑楼这样特别的建筑;而在广州新城区,也出现了具有骑楼特色的设施。5月9日,羊城派记者获悉,经过前期施工,广州首个风雨连廊系统——中新广州知识城风雨连廊系统已逐步投入使用。
中新知识城风雨连廊逐步建成市民出门可避风雨日晒
5月9日,羊城派记者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九龙大道看到,不少路段的人行道已建设好风雨连廊。只见在何棠下地铁站外围,一组风雨连廊,沟通了地铁站、公交车站和附近的万科幸福誉小区。市民出了车站后可顺着色彩斑斓的风雨连廊步行回家,避免烈日暴晒。
类似的风雨连廊,不仅在何棠下地铁站附近有,在地铁旺村站、公交车业田村站、地铁汤村站等地人行道上,同样可见类似的风雨连廊。记者观察发现,上述风雨连廊虽然款式不一,但基本均能覆盖到地铁站和站外接驳的公交车站,并延伸到距离地铁站和公交车站最近的小区或办公单位入口。如遇风雨或者暴晒天气,市民离开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后,均有一个暂时避雨的场所,甚至可以顺着连廊步行到目的地。
借鉴新加坡的市政设施计划在更多公共交通接驳处建设
“有这个连廊,真好。”在地铁何棠下站外围,记者看到不少市民已率先体验这种新型的慢行系统。相比九龙大道上其他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风雨连廊,何棠下站的风雨连廊外形美观,呈现色彩斑斓效果,且和连廊旁边的路树配合恰当,既遮阳挡雨,同时还让机动车冒出的尾气予过滤,让步行和骑车为主的慢行系统及机动车行驶为主的快行系统形成鲜明分隔。
“我们这边的风雨连廊可以象何棠下站那边的学习一下。”在地铁汤村站外围,记者看到该处的风雨连廊,“骨架”已搭好,但仍有喷漆和顶盖设置没完成。有出了地铁的市民说,希望当地正在建设中的风雨连廊能够参考何棠下站的设计。
记者从中新知识城建设管理部门获悉,风雨连廊为当地借鉴新加坡的市政设施而设计建造,旨在解决风雨日晒天气下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新加坡和广州有相类似的风雨日晒天气,为新加坡当地居民带来便利的风雨连廊相信也能为广州市民带来便利。除了遮风挡雨,风雨连廊还将增设太阳能发电设施丰富功能。中新知识城计划在更多的地铁站、公交站及小区接驳道路之间建设风雨连廊,让更多市民体验生活便利。
来源 | 羊城派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