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施网 - 设施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应县下社镇:发展设施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Q.biz | 商业搜索

应县下社镇:发展设施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sheshi.biz   时间: 2019-03-07  浏览次数:113

下社镇地处山西应县东南部,是朔州市较大的农村集镇之一。全镇共有15个行政村,20587人,版图面积7.9万亩,耕地面积3.5万亩。自古以来,下社镇人杰地灵、商贾云集,是一个开放型的农村集镇。堡内七村相连,形成一条繁华的十里长街。然而,传统的粗放式蔬菜种植逐渐不跟不上农户对精细化农技的追求。

如何把农村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变成现实,如何把全镇的父老乡亲拧成一股绳?“先把党组织拧成一股绳,党员干部带动村民,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下社镇政府今年以来的行动纲领。”应县下社镇党委把强化农村两委班子作为促进乡村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在选优派强上下大力气,用真功夫——实施“领头雁”工程,推进乡村振兴。

对乡村“领头雁”的筛选,以赛场选千里马的态度,力争选出的“领头雁”敢扛事、会干事、能成事。全镇村“两委”干部中有半数以上都是本村的种植能手、致富能手,涌现出像张中山、王明贵、寇元平等一批优秀的支部书记,他们多次被市委、县委评为优秀支部书记、劳动模范。

为了让“领头雁”做到能力与水平与时俱进,该镇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提升其综合素质。2018年共举办“领头雁”培训班2期。举办“领头雁”延伸培训1期,对全镇“两委”干部、骨干党员、普通党员进行了全覆盖轮训。不定期地组织“领头雁”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进一步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为全镇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科技辟开致富路,暖棚育出幸福花”。有了乡村的领头雁,就有了带动村民经济致富上做文章的本钱。应县石庄村村委主任王良存,针对本村土地肥沃,村民素质高、头脑灵活、接受新生事物快等实际,联系9名党员带领群众通过引资、农户自建等方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村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1900亩,拥有温室239座,移动大棚910座,使石庄村成为享誉京津冀鲁地区的设施西红柿专业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5000元。而这,只是下社镇实施“领头雁”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一角。

辛圐圙村党支部书记张大美把农民组织起来,按照“集体组织、统一规划、分户经营”的思路,42户农民自筹资金200多万元,流转土地200亩,建立120个温室大棚,配套新打机井2眼,管灌3000米,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品远销到天津、北京、河北、广东、广西等地。每年每个大棚年纯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农民张胜老两口4个蔬菜大棚,每年纯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除供给两个大学生上学外,还养了一辆面包车,准备在县城买一套楼房。发展无止境,建功新时代。今年张大美经过调研、论证,决定充分发挥城郊优势,搞乡土旅游开发。通过改造开发600亩闲置土地,逐步打造成一个旅游生态园。分别设立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区、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区、休闲垂钓区、亲近禽兽区、塞外风情农家乐区、优秀传统文化铭石园区等。2017年,在规划的基础上,工程已经启动。到目前流转土地108亩,筹集资金100多万元,盖起农家乐2处,从30里外的地方运回铭石1000立方,动土方2000立方。采取“合作社+农户”股份合作模式,收益后,股份70%,合作社30%分配。

村民越来越富,镇子越来越好。硬化的道路,崭新的校园,宽敞的活动室,入户的自来水,明亮的路灯……处处体现了一个小镇的殷实。除了物质富足,精神也要富足。下社镇两委干部用行动撼动农村,用双手绘制了全镇农民的康庄大道。

本报记者 李德吉 吴贵君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设施网证实,仅供您参考